張容毓醫師的同樂園: 5月 2025 WFU

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山上的正向教養課

 山上的正向教養課

這次在山上,我觀察到小A常常會在不恰當的場合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話,讓我覺得他的衝動控制似乎不太好,有點懷疑他會不會是有過動症

我跟隨隊老師討論我的觀察,老師說孩子有些情況下的確是衝動控制稍差

但是他的人際關係跟學習成就都還蠻不錯的,爸爸媽媽也很努力的帶他參加各種戶外活動,所以孩子在日常生活上並沒有太多困難。

大概是這次的山野教育真的太振奮太開心了,孩子在山上好幾次都出現了一些不受控的行為以及說一些不該說的話。

領隊老師注意到了孩子的狀況,在下山途中最後一次大休出發前,我聽到兩位領隊老師在討論,最後這一段風險很大的路,隊伍該怎麼安排。

她們決定好要把走的搖搖晃晃的小B、手受傷的小C跟似乎嗨過頭導致一直在說錯話做錯事的小A拉到隊伍的最前頭。

出發前領隊老師特地把小A叫來說話

應該是知道自己做了一些不恰當的事,也被老師們指正過了,孩子一開始有點害怕。

遇到這樣的狀況,一般人如我,大概只是想說要把有好動傾向的孩子拉在身邊好好的盯著吧?

把孩子叫過來,不外乎只是要告訴他:「孩子你做了什麼,所以老師要把你叫到身邊。」

但是領隊老師的做法讓我真的非常的佩服跟感動


首先她先用「我語言」的方式,告訴孩子,她觀察到了一些實在是不太恰當的行為

我記得老師是這樣說的

小A,我把你叫過來並不是要罵你,我發現你在山上都會有一些不太禮貌或是不加思索就說或做不恰當的行為

其實這樣是不對的,你自己也知道

孩子有點羞愧的點點頭


老師接著說,你覺得參加山野教育,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呢?

如果你只是覺得上山可以說一些不經大腦思考,不用去考慮會不會傷人傷己的話,你在山下就可以做這件事情了,那你還有需要上山嗎?

你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的拼命練習體能,就為了能夠獲得上山的機會?

孩子拼命的搖頭,他心中一定不是這樣子想的,山野教育對他而言,還有更深刻的意義


老師接著說:其實很少有人天生就很有能力可以適合爬山,所以我們都要做最好的準備,讓你們拼命練習,加強你們的體能,是為了讓你們在山上更安全。即使如此,很多人上了山還是很辛苦的。

你有沒有發現小B雖然走得搖搖晃晃的,但她還是很認真的走著。小C雖然體力不支跌倒,手受傷了,她也很努力的很認真的跟上隊伍的腳步。

而你,小A,你真的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我發現你在山上非常的靈活,這個路程對你來講真是輕鬆自如。

你願意把你的能力用在可以照顧別人上嗎?


剩下的這段路其實是很陡很難風險很大的一段路,所以我會把小B跟小C安排在隊伍的最前面,你願意發揮你的能力跟在她們兩個後面,好好的照顧她們嗎?

你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再回答我這個問題,但是如果你答應的話,我就需要你全心全意的配合,並全程保持安靜,你能夠做到嗎?

我在領隊的背後默默的看著,心中真的十分感動跟震撼


什麼是正向教養?我在山上看到了最好的實踐

✅善用「我語言」
先是用「我語言」的方式,不帶指責的客觀描述出孩子的問題所在

✅尋找孩子行為背後的正向資源
再「重新定義」孩子的行為,因為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也可以把它轉化為正向的資源

✅重新引導
最後與其給予孩子限制,不如賦予他責任,幫助孩子透過承擔責任而成長


我很慶幸這一次能夠在山上跟大家共度教師節
也謝謝領隊老師在山上幫我上了一課


p.s. 紀念鹿東山野10週年,第一次和兒子一起當主持人,圖文不符的合影😆
未提供相片說明。

3C產品與兒童發展的影響與實證 心得筆記

 3C產品與兒童發展的影響與實證 心得筆記

🧠幼童早期過度使用3C產品的長期神經發展-從神經生理學角度探討

1️⃣孩子的大腦在出生後仍在持續發育,一路要到二十幾歲才算發育完備

✴️腦容量的增加,男生會在13歲左右女生會在11歲左右達到最頂點,所以12歲之前是發育的大關鍵。

✴️新生兒時期腦部的神經網絡連結還不完全, 各功能區的連接尚未完成,發育成熟的速度依次是;動作發展在0到1歲就已經開始比較成熟,情緒發展的神經連結大約是在嬰兒中期到幼兒階段開始逐漸成熟,而認知在嬰兒期完全尚未發展得很好。

✴️ 兒童時期所暴露的3C產品內容,對於早期建構完成的動作發展 較無影響, 但是對於情緒和認知發育的影響甚大。


2️⃣ 聽語神經纖維髓鞘化(myelination)的成熟時間不是一步到位

✴️ 3C產品的暴露會造成大腦的白質內許多區域的髓鞘束完整性較低,左腦受影響比右腦多,而受影響最大的髓鞘束是弓形束(arcuate fasciculus )。可能也是因此而影響到語言中樞,執行功能中樞以及讀寫能力中樞的發展,因而孩子的認知測驗分數也跟著降低。

✴️ 弓形束(arcuate fasciculus )有多重要呢 ?弓形束連結著語言感覺區和語言運動區這兩個重要語言中樞,讓兩端的神經訊息能順利傳遞,因此人能理解別人說的話、看懂文字的意思,並且回應對方。而這兩個區域又與其他和認知功能有關的區域如,視覺處理(心象功能) 執行功能區域以及讀寫技巧能力區域有交流。所以如果弓形束的發育或髓鞘包覆不好等,會造成傳導功能和效能不好(類似電纜線絕緣不好常漏電),這些與認知發展,語言發展,讀寫能力的重要功能就無法適當的發揮 (引用自”醫起育兒網” 幼兒腦部殺手是? 美國兒科教授找到證據了)

3️⃣ Science期刊:使用螢幕(screen)對大腦皮質厚度(cortical thickness)的影響,無論左右大腦半球幾乎都是負面的。

4️⃣ 對話式閱讀(Shared reading) 有助於大腦建立廣泛的連結,Dr. Hutton過往的研究已闡明,促進幼兒大腦功能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提供孩童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經常共讀,家中常有童書,廣泛閱讀),及以對話式共讀方式陪伴孩子愉快的看書

5️⃣ 研究發現三C使用越多,大腦中負責情緒學習記憶的扣帶迴的運作能力會越差;大腦中負責視覺形成到回想及想像力的這一條神經路徑也會受到影響,簡單來說當三C使用的時間越多,大腦的處理速度、輸出性語言及文字辨識的能力都會越差

6️⃣ 比較動畫影片(Animation)、圖畫(Illustration)、音頻(Audio)三種模式對腦部網路連結(Brain Network Conncetivity) 的影響,動畫影片(Animation) 的負面影響超過圖畫(Illustration) 和音頻(Audio)。

✴️ 動畫影片能夠讓觀賞者覺得看的很精彩,但是記不住。因為它提取能量大量集中在視覺區,而壓抑了其他腦區的功能

7️⃣ 你有沒有一夜睡眠或午休小睡醒來之際,突然就想到什麼苦思許久想不到的答案的經驗呢 ? 過去我們認為人在休息時,大腦內的神經會處於關閉的狀態。但新的腦功能影像研究中發現,當人們看似放空的狀態,大腦也在忙碌地處理各種資訊。而負責這項功能的腦部神經連結,稱之為DMN(Default Mode Network),中文翻譯為「預設模式網路」。

✴️ DMN(Default Mode Network)在3歲左右開始發展至少要在5到8歲時才會逐漸成熟,使用三C與預設模式網路之間,有什麼影響呢 ? 研究發現透過動畫影片類的刺激來學習時,並不會刺激預設模式網路,只有真人互動才會對促進預設模式網絡成熟發揮作用


8️⃣ 美國兒科醫學會(AAP)建議:

8個月以下的嬰兒應避免使用數位媒體,2-5歲的兒童每天的螢幕時間應限制在1小時以內。利用數位教學,不能是放任式的,應該要介入、要引導才能獲得最大的效果


🧠3C過度使用對兒童發展影響的實證醫學

1️⃣ 研究發現2歲以下的兒童 : 75% 以上每天螢幕時間超過兩個小時

2️⃣ 一歲時已經在看電視的孩子對於他一歲及兩歲的語言發展都有不好的影響,而一歲的語言能力也會影響孩子兩歲時看電視的時間長度。

3️⃣ 當一歲半的孩子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大於32分鐘以上,可以預測他五歲時注意力與情緒調節的能力會比同齡兒童來的差。此時若是讓兒童及早接受學前教育會有幫助

4️⃣ 過度螢幕時間(超過3.5個小時以上)対於IQ小於100t的孩子影響更大

5️⃣ 一歲之前常常看電視的孩子比較容易有感覺統合異常和語言遲緩。他們的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社交技巧也會較差

6️⃣ 要減少兒童觀看三C帶來的衝擊,與兒童共同欣賞是解方。研究發現家長共同參與並配合引導,有助於兒童的語言跟認知發展

7️⃣ 照顧者的螢幕使用時間過多也不利於孩子的社會情緒發展

8️⃣ 每天須維持無螢幕的時段,例如用餐時,以及親子共讀時。

9️⃣ 要注意背景電視/聲音也算在每日螢幕時間內,因為背景電視一直有聲音的環境,讓孩子難以專注聆聽,反而會導致孩子的語言發展比較慢。

未提供相片說明。

關於斷奶這件事

 前幾天有個媽媽在診間問我,到底什麼時候可以幫小孩子斷奶呢?

當時我沒有時間好好完整地和媽媽討論,我承諾媽媽會在參考一些發展心理學的書之後,把建議寫在專責的群組裡面。


關於斷奶這件事,兒童心理大師溫尼考特是這樣說的:

1️⃣斷奶的好時機

就寶寶的生理發展來說,當孩子已經開始吃固體食物,甚至我們已經用湯和別的食物來取代一次母奶的時候,就是可以考慮斷奶的時機

這時寶寶的年齡大約是在9個月到一歲左右。這時任何新的食物可能一開始會被拒絕,但是等會兒再試一次又會被接納

就寶寶的心理發展來說,在七八個月大甚至9個月大時,小寶寶已經有能力玩丟東西的遊戲了。

妳會發現他時常拿住一個物品,用身體的各種感官去體驗它,享受擁有它,把玩它,最後再丟了它。

所以在這個時候,寶寶的心裡已經有了「結束」這個概念,難怪有些寶寶在9個月大的時候甚至會自動斷奶,其實這是利用小寶寶正在發展的丟東西能力來達到斷奶的目的。


2️⃣關於斷奶的一些建議

妳不需要突然從通通吃母奶改為完全不吃,通常斷奶必須慢慢來,要在穩定的場景裡進行,也不能有特殊的麻煩出現

換句話說,避免在斷奶的時候把寶寶交給別人帶。也不要在搬新家或是搬去跟長輩同住時斷奶。

當然也不建議在孩子生病,或者是剛生病完,情緒跟作息都還不穩定的時候嘗試斷奶。

反之,如果我們能夠提供穩定的場景,斷奶就會成為小寶寶成長的寶貴經驗。

所以我們會先從白天斷奶開始,一般要至少已經成功的白天斷奶超過兩週以上,才開始來嘗試夜間斷奶。

但妳會發現通常白天小寶寶已經成功斷奶了,可是睡前的最後一餐,還是要吃母奶才行。

這個時候該怎麼做呢?一般而言我們會建議搭配一些睡前儀式,比方說固定7點的時候喝奶,8點的時候洗澡,9點的時候輕輕柔柔的說個故事拍拍他說晚安。

或者可以在白天的故事時間把斷奶這件事帶入,告訴他說媽媽的乳房痛痛,不能工作,沒有奶奶了。

爸媽也可以提供其他安撫的替代物,如玩偶、安撫巾或小被被等,有些寶寶需要固定的音樂,才能得安撫入睡。

第一晚通常是最難熬的,寶寶平均哭約43分鐘,哭到累了才入眠。但只要持之以恆,經過一週,哭泣的時間減少至8.5分鐘,兩週後,寶寶幾乎都能成功自己入睡。

斷奶的反應錯綜複雜,孩子在這個時候出現激烈的反應是很正常的。本來很乖巧的寶寶,在斷奶的時候可能會失去食欲,或是痛苦的拒絕食物,甚至用暴躁的脾氣和苦惱來表達他對吃奶的渴望。

在這個階段,強迫孩子吃東西是有害的,因為在他眼中,他暫時以為一切都變壞了,妳只能耐心等待,做好準備,等他慢慢回心轉意,恢復進食。

寶寶也可能在睡夢中尖叫著醒來,這時妳只要幫助他清醒就好,妳可以輕柔的安撫他拍拍他說:媽媽就在這裡。

對剛剛斷奶的小嬰兒來說,變壞的乳房其實是屬於好媽媽的,要給他們一些時間去復原,重新調整心情。

所以斷奶這件事情,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很廣泛的層面影響

就生理的角度來說,斷奶讓孩子要練習改吃其他食物或使用杯子,或是靈活的運用雙手吃飯。

就心理層面來說,斷奶這件事意味著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有結束的時候,但「結束」其實也是美好的一部分,斷奶就是一種漸進的幻滅過程。

如果我們能夠幫助孩子有一個完整的乳房經驗,又能成功的終止,這對孩子的人生來說,會是比較好的基礎喔。

因為這個過程提供了豐富的夢想,還讓人有能力冒險。

期待這一段話能讓所有媽媽在為戒夜奶苦惱掙扎的時候,給予一些安慰。


未提供相片說明。

帶著玩心看發展~

 帶著玩心看發展~

最古靈精怪的小公主來做發展篩檢,我們連畫圖題也可以玩的很不一樣

三歲到四歲的孩子在精細動作方面,已經可以模仿畫圓。

我喜歡在畫完圓之後,以畫下的圖形為出發點,和孩子互動聊天。

我原先的出發點,只是想要讓孩子在放鬆自然的情境下,在遊戲中完成檢測。

同時跟家長們示範與孩子共讀共玩的靈感,是可以信手拈來,靈活變化的。

所以,醫生阿姨我的圓變成了一個笑臉。

我問小公主:「妳的圓想變成什麼呢?」

她想到了剛剛看完的超人力霸王繪本,跟我說她想要把圓變成『奧特曼』

嗯~好喔~讓我來試試看喔!

我看著繪本依樣畫葫蘆,努力畫出了超人力霸王爸爸和小孩!

喔耶!我的畫圖技能升級了!

我常跟大家說,多與孩子共讀共玩,可以讓孩子玩出大能力

看來,受益匪淺的人不只是孩子,還有畫圖能力很母湯的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