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遊戲中看發展,二到三歲篇 ~
用『 請幫忙 』來破解『 不要不要 』
二到三歲的孩子,發展篩檢會看什麼呢?
粗大動作方面
1. 可以自己稍微扶著欄杆或放手走上樓梯(不需他人牽扶)?
2. 可以單手向前丟球?
3. 可以雙腳離地跳
精細動作方面:
1. 可以疊高至少4 塊積木 (2 3 cm 大小)?
2. 孩子可以獨立用手把小罐子的瓶蓋完全旋開?
3. 孩子可以自己用湯匙吃飯?
4. 孩子可以拿筆連續畫圈或直線 橫線或是鋸齒線(Z 字線條)?
語言認知方面:
1. 孩子會把不同功能的玩具搭配著一起玩?例如用車子載積木、把娃娃放到床上、把食物放進盤子。
2. 指著圖卡問『誰在洗手? 誰在踢球?誰在喝水?誰在拍手?』,可以指認或回答正確至少三題? 可以指認或回答正確至少三題。
3. 孩子可以用片語或句子描述圖卡內容?例如「洗手」、「踢 玩(足)球」、「拿杯子」、「喝水」、「拍手」。
社會發展方面:
1.孩子對自己的名字或小名有反應? 在名字或小名被呼喚時,可以很穩定回應。
2. 玩遊戲時會有假扮的玩法?例如餵娃娃喝水或假裝餵大人吃東西等。
3. 孩子看到其他人有情緒變化時,會有反應?
那張醫師又是如何進行篩檢呢?🤔
進入兩歲不要不要期的孩子,通常很難一開始就配合粗大動作篩檢的題目。
我習慣從精細動作的遊戲開始,叫他的名字,拿著罐子、筆或積木吸引他來玩,比較容易成功。
孩子玩一玩心情好了,再拿出圖卡鼓勵他說說看,最後把球拿得高高的,看能不能引導他雙腳跳跟丟球。
還是不成功也沒關係,問問孩子在家玩玩具的方式,會雙腳跳嗎? 會丟球嗎? 會玩扮家家酒嗎? 看到別人在哭或是生氣會有反應嗎?
也鼓勵家長透過診所的官方帳號將孩子平日成功做到的影片上傳。
但是那一天,張醫師差點踢到鐵板了 !🤣
心情超不美麗的森森來做發展評估,不論我拿出罐子,積木還是彩色筆,他都不為所動。😓
該怎麼辦 ?要放棄嗎 ?
後來我又想到了正向教養中 『 邀請孩子合作 』的時候,可以說『 請幫忙 』,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幫忙,這樣也會增加孩子的歸屬感與能力感。
所以我拿著一塊積木跟森森說:「 可以幫阿姨把積木放到罐子裡嗎?」
森森毫不猶豫地拿起罐子打開瓶蓋🥳
我再拿另外一顆積木放在白紙上,跟森森說:「可以幫我畫個圈把積木關起來嗎?」
森森開心的拿起彩色筆畫了一道美麗的弧線 ! 😘
大家一起拍手跟森森說好棒!接下來的評估通通都順利完成了 !
關於2-3歲發展及建議,我整理了一些資料給大家參考
✅粗大動作方面:
1. 練習單腳跳:
牽著孩子的雙手給予安全感並一起單腳跳。
2. 練習單腳站:
可以讓孩子一手扶著桌子或高度適當的椅子,先練習手扶著單腳站,接著再將手放開,訓練孩子單腳站立平衡的能力。
用一腳踩著圓形物品,請孩子邊走邊將腳下圓形物品慢慢地移動,媽媽可適當地抓衣領給予安全感。
日常生活中可讓孩子訓練自己站著穿褲子及穿襪子訓練單腳站。
其實練習踢球亦可訓練瞬間的單腳站喔 !
3. 練習單腳站及踮腳尖:
家長可以簡單的口令及動作慢的方式,搭配模仿動物的方式並加上不同聲音來引導孩子,例如:學大象走路,腳抬高高,蹦蹦蹦的要很大力踩下去;
學小鳥飛高.雙手打開像小鳥的翅膀,搭配墊腳尖的動作,跟孩子說像小鳥一樣飛很高很高。
另外可在家裡牆上貼上小孩感興趣的東西,高度約在小孩需踮腳尖才觸碰的到範圍,誘使小孩踮腳尖伸手向上取。
4. 一腳一階上下樓梯
家長可以做動作示範給孩子看並帶領及鼓勵以一腳一階的方式上下樓梯
在安全情況下也可以鼓勵孩子不扶扶手,家長可以輕輕地拉著孩子的衣服/衣領提供保護給予安全感。
5. 上下台階的訓練:
建議扶著孩子的雙手,在地面上放置高度約為5至10公分的墊子,讓孩子進行跨步並抬腿踩上台階後再下來的動作。
進一步的訓練可以將墊子或障礙物堆疊成高低不一的落差,同樣在扶著孩子的情況下,練習上下台階的動作。
6. 練習丟球 :
家長在孩子的後面並協助將雙手伸直打開,一起與家人對玩丟接球,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將雙手接到球後並把球往胸口靠這個動作,接到球後再將球由下往上丟出去給家人。
7. 練習雙腳跳:
家長可先示範給孩子看如何動作,並利用家裡的樓梯,在最後一階的地方家長可以先牽著孩子的手讓孩子做向下跳躍的動作
可於有彈簧床的戶外公園牽著孩子的手玩跳跳遊戲,於室內家裡地板上牽著孩子的手原地跳或排好墊子的距離(10-20公分),家長協助引導下練習跳躍。
使用標示物(例如孩子喜歡的卡通貼紙)貼至牆壁請孩子跳高去拍打。
也可以將氣球綁線請孩子跳躍兼玩拍打氣球遊戲來訓練手眼協調。
8. 可多增加遊戲互動經驗
(例如:建議家長在家可與孩童玩球類遊戲,如定點腳踢皮球)
鼓勵多去戶外公園玩及走動,觀察其他孩子的遊戲方式加強環境探索
玩各種遊戲設備,像是鞦韆、溜滑梯,避免單一活動或遊戲,增加孩子平時動態活動的遊戲種類。
穿插一些全身性運動如走走,跑步等,加強肌耐力。
✅精細動作方面:
(一)加強手部小肌肉的穩定性與力量。
1.可以提供小方塊或瓶蓋,鼓勵孩子用單手抓取,嘗試維持更長的時間(例如2-3秒)。
2.使用大直徑三角形鉛筆或粗蠟筆進行握筆練習,逐步引導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正確握筆姿勢。
(二)增強手部操作能力:
1. 使用黏土或麵糰捏揉、捏出小圓球,訓練手指靈活性。
2. 提供魔鬼氈書、翻翻書或洗澡時搭配布書,來促進指頭動作分化。
3. 多種不同種類大小豆豆的分類遊戲(紅豆.綠豆.花豆等)
(三)促進握筆與塗鴉能力:
1. 如果孩子目前為拳握握筆姿勢,可在筆上貼貼紙示意手指擺放位置
2. 提供蠟筆、粗筆或三角握筆設計的彩色筆,讓孩子更容易握持並練習塗鴉。
3. 使用大張的紙張讓孩子自由練習,而非強迫描繪特定圖案,旨在提升握筆的經驗。
4. 接下來再進展到由家長先行進行直橫線等基本線條繪畫,然後請孩童跟著進行,過程中可隨時提醒孩童觀察題目再跟著繪畫,加強孩童的觀察力及模仿動機。
(四)手部力量訓練:
1. 鼓勵孩子用手指按壓黏土或海綿,加強手部肌肉力量。
2. 利用撕紙遊戲,讓孩子嘗試用拇指與食指撕出小紙片,增強手指肌力。
3. 透過蓋印章、貼貼紙、串串珠、黏土挖寶藏、曬衣夾夾襪子、塗鴉等活動,練習手指分化能力,並訓練手指肌力及虎口穩定度。
(五)改善手眼協調能力:
1. 堆疊練習:
使用積木進行堆疊活動,一開始可用較大尺寸的積木,鼓勵孩子嘗試堆疊3個以上,循序漸進。
然後再從簡單的高塔堆疊開始,逐步引導模仿火車或牆壁的結構。
2. 形狀分類與拼圖:
準備形狀玩具(圓形、正方形、三角形)讓孩子練習配對。
提供簡單拼圖(2-3片),也能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配對與組裝,並練習手眼協調。
3. 使用大顆珠子與粗繩子,鼓勵孩子進行簡單的串珠練習,增強手眼協調能力。
4. 著色在紙上後撕成紙條,使用膠水黏貼成美術作品能訓練雙手運用能力及工具使用
(六)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1. 進行簡單的遊戲,例如聽指令進行動作(如拍手、拿物品)以延長注意力集中時間。
2. 提供環境中較少干擾的空間進行活動,減少注意力分散之情形。
3. 可與孩童共同遊玩有興趣之玩具,並鼓勵模仿大人的玩法,例如車子開在指定的道路上、積木仿疊等遊戲,訓練孩童之共同注意力,並促進模仿能力,亦可在過程給予大量語言刺激,增進語言及動作的連結並促進表達。
✅語言發展方面:
✴️如何提升孩子的語言理解力?
1. 建立形容詞概念 :
在生活指令中加入常見形容詞,可一次展示兩種對比、並加入動作幫助理解,例如:拿出大小不一的球,並要求:你拿大的球;早上選擇衣服時可以加入顏色概念,你今天要穿紅色的、還是綠色的?
2. 增加指令理解能力:
針對日常的活動,引導孩子聽完指令後執行,如:你先去洗手,再過來吃飯。
給予指令的時後先提醒小孩注意聽,確認眼神對視後,再給予指令。可先示範、並帶領著孩子去做,之後再慢慢減少協助。
3. 在日常中加入方位詞,例如請孩子幫忙把東西放到櫃子「上面」、積木放到盒子「裡面」,建立基礎方位概念
4. 建議每天至少30分鐘和孩子共同操作玩具、過程中使用幫孩子配音的方式,描述孩子當下的動作、物品的名稱讓孩子聽,給予足夠的聽覺刺激,並擴充孩子的詞彙量(例如:有狗狗欸/積木拿出來/車車溜溜溜/車車叭叭)
5. 日常可以使用圖片較大、畫面較簡單的繪本或是有互動性的繪本(如:觸覺書、拉拉書、互動有聲書),建立和孩子共讀的習慣,在共讀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孩子去尋找指定的物品(如:你看狗狗在哪裡?),確認孩子能夠理解故事內容及問句。
✴️語言表達:
當孩子的語言發展正常時,鼓勵大家持續觀察孩子在自然情境下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孩子有開口意願的時候,以隨機教學的方式,多練習不同的詞彙、情境下的短句等等,在孩子表達後立即給予口頭鼓勵,增強開口動機。
多讓孩子參與不同的活動,並引導孩子打招呼,若孩子一開始不願意開口,可以先以動作回應,給予安全感以及不強迫的情境,減輕孩子說話的壓力。
✴️如何增進孩子的語言表達力?
1. 日常採用隨機教學的方式,多告訴孩子看到的物品名稱、動作及地點詞等等,持續提升孩子的表達詞彙量。
2. 在情境下示範常用語句讓孩子仿說,增加口語表達的時機,如:每次吃完飯後,詢問:你吃完了嗎?,並幫孩子說出「吃完了」、「好棒」
下一次在同樣的時機時,提問後可以稍作停頓,等待孩子作出反應,重複練習來引導孩子表達。
3. 提供大量的語言示範讓孩子覆誦。
利用共讀繪本或日常照護的時間,告訴孩子正在做的動作,如:洗澡時一邊告訴孩子要「洗~手手」、「擦擦臉」
散步時可以玩動作遊戲搭配口語,如「一起跳跳」、「跑跑跑」等等。
共讀繪本時使用完整的句子告訴孩子人物及動作,如:「狗狗在玩球」
4. 和孩子一起唱數字歌或是簡單的童謠,模仿動物、環境的聲音,引導孩子一起玩聲音。
5. 創造讓孩子需要溝通的機會
將物品放在孩子看的到拿不到的地方,引導孩子尋求協助,並藉機引導做出「要」的手勢或發聲,當孩子有發出聲音或氣音時皆給予明確的鼓勵(拍手、稱讚或重述一次孩子的話語),提升孩子發聲的意願
6. 在孩子有需求時,刻意假裝不知道或是偷偷給予阻礙,然後對孩子提問,並等待孩子做出動作或口語的反應。(如:你要球嗎?/你要開門嗎?),當孩子有發出聲音或是動作表示時,立刻滿足需求,並同時示範口語(要/要球/開門了)。讓孩子理解在該情境中能說這些來回應。
7. 和孩子建立日常的對話聊天習慣,練習基本的發問與回應
例如:家長可先示範說「我今天早上吃了蛋餅,你吃了什麼? 那你問阿嬤他吃了什麼?」,引導孩子起始對話以及維持話題的能力。
8. 當孩子使用片語或詞彙表達時,示範將孩子的句子拉長,並請孩子仿說
例如:爸爸、玩具→我的玩具壞了;示範長句的時候,可以用詞彙作為單位、些微停頓讓孩子較易記住整段語句,如:我的.玩具.壞了;當孩子仿說後,立刻給予稱讚,讓孩子有成就感,下次願意繼續練習。
✴️萬一孩子目前只會說爸爸媽媽時:
1. 先增加發聲的頻率與動機。多跟孩子玩發聲遊戲,模仿環境中的各種聲音(如:門鈴聲叮咚、狗狗汪汪、貓咪喵)、或是一起唱數123、哼唱兒歌等等,當孩子主動發聲時,立即給予口頭上的稱讚,增強孩子開口的動機。
2. 創造讓孩子需要溝通的機會,如將物品放在孩子看的到拿不到的地方,引導孩子尋求協助(請爸爸幫你拿→帶著孩子去拉拉爸爸、並指向需求物),藉機引導做出要求手勢並示範說"幫"或"拿",當孩子有發出聲音或模仿動作時皆給予明確的鼓勵(拍手、稱讚或重述一次話語)。
3. 提供大量的語言示範讓孩子覆誦。利用共讀繪本或日常照護的時間,告訴孩子正在做的動作,如:洗澡時一邊告訴孩子要「洗~手手」、「擦擦臉」、散步時可以玩動作遊戲搭配口語,如「一起跳跳」、「跑跑跑」等等。
✅如何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1. 提供不同顏色配對與大小配對的玩具,教導孩子配對概念,區辨顏色、大小及輕重,並同時透過生活經驗與遊戲,教導孩子數量概念,如1塊餅乾、兩塊餅乾。
2. 提供簡單圖畫書,引導孩子找出相同的圖畫,如找出一樣的小狗
3. 提供扮家家酒與玩偶類的玩具,陪伴孩子遊戲,教導孩子遊戲技巧,如將積木當食物、空手拿食物餵玩偶等,鼓勵孩子模仿。
4. 示範象徵性遊戲與想像性遊戲的玩法,如將玩具鍋蓋當帽子戴、將長條積木當電話、手握空氣方向盤開車等,並鼓勵孩子模仿。
5. 玩藏東西與找東西的遊戲,將間隔的時間慢慢拉長或換位置藏,以延長其注意力持續時間。
#兒童發展篩檢
#正向教養
#小兒科的診間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