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容毓醫師的同樂園: 支持寶寶語的科學根據 以及千萬不要踩的地雷 WFU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支持寶寶語的科學根據 以及千萬不要踩的地雷

 先來複習一下,「寶寶語」究竟是什麼?


您可能不自覺地發現,在跟小寶寶說話時,自己的聲音會變得比較高亢、語速放慢、語調也更富音樂性。這種特殊的說話方式,常被稱為「媽媽語」或「寶寶語」,在發展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中,有著更專業的名稱——「父母語」(Parentese) 或「嬰兒導向式語言」(Infant-Directed Speech, IDS) 。


它的特徵包括:

*較高的音調 (Higher Pitch): 

聲音通常比對成人說話時高,有時甚至高出一個八度音 。


*較慢的語速 (Slower Tempo/Rate): 

說話速度明顯放慢 。


*誇張的語調起伏 (Exaggerated Intonation): 

聲音高低變化更大,如同唱歌般富有旋律感和節奏感,形成「曲線般」的語調輪廓 。


*簡化的語句結構 (Simplified Sentence Structure): 

句子較短,語法結構相對簡單 。


*重複性 (Repetition): 

經常重複關鍵詞彙或簡單短語 。


*清晰的發音 (Clear Articulation & Elongated Vowels): 

咬字清晰,並會特別拉長母音的發音 。


*較長的停頓 (Longer Pauses): 

語句之間或詞彙之間的停頓時間會拉長 。



今天就來介紹「寶寶語」的獨特之處,並解釋它背後的科學原理


1️⃣. 抓住並維持注意力


嬰兒的聽覺系統和注意力控制能力仍在發展初期 。他們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聲音刺激,但他們處理訊息的能力有限。


研究發現,嬰兒對低頻聲音的敏感度較低 。「寶寶語」獨特的聲學特徵,特別是其較高的音調和誇張的語調起伏,就像是為寶寶量身打造的「聚光燈」,能夠非常有效地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


多項研究透過不同的實驗方法(如頭轉偏好、中央注視、眼動追蹤等)一致證明,嬰兒明顯偏好聽「寶寶語」,勝過聽成人之間正常的說話方式 (Adult-Directed Speech, ADS) 。


這種偏好不僅出現在聽母語時,甚至在聽外語時也存在 。這種被吸引的注意力是學習任何事物的前提。當寶寶的注意力被「寶寶語」牢牢抓住時,他們才能更有效地從連續的語音流中接收和處理語言訊息


2️⃣. 啟動大腦語言引擎


「寶寶語」不僅僅是吸引耳朵,它還能直接啟動和塑造寶寶大腦中負責語言處理的區域。


利用腦磁圖 (MEG) 和事件相關電位 (ERPs) 等腦科學技術的研究發現:


•當嬰兒聽到「寶寶語」時,他們大腦中與語言理解(如韋尼克區 Wernicke's area)和語言產生(如布羅卡區 Broca's area)相關的區域,以及與注意力相關的前額葉皮質,會顯示出更強的活動 。


•有趣的是,研究還發現「寶寶語」甚至會激活與動作計畫相關的大腦區域(如布羅卡區和小腦)。這可能意味著孩子在聽到「寶寶語」時,不僅在處理聽到的訊息,大腦也在為做出回應(如發聲、咿呀學語)做準備。


•早期(例如5個月大時)大腦對「寶寶語」或社交互動的反應強度,可以預測其日後(甚至到2歲半)的語言發展水準。這表明早期的語言互動經驗對大腦語言迴路的建構有著深遠的影響 。


這些發現說明,「寶寶語」並非可有可無的背景噪音,而是能夠積極塑造嬰兒大腦結構和功能的關鍵刺激,為語言學習奠定重要的神經基礎。


3️⃣. 讓語言學習更輕鬆


除了抓住注意力和啟動大腦,「寶寶語」的聲學和語言學特性,也讓學習語言這項複雜的任務變得更加容易:


•區分語音: 

嬰兒需要學會區分母語中各種不同的語音(音素)。「寶寶語」放慢的語速、清晰的發音以及誇張拉長的母音,使得不同音素之間的聲學差異更加突顯,幫助寶寶更容易辨別和學習這些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 。


•切分詞彙: 

成人說話是連續的語音流,嬰兒需要從中找出詞彙的邊界。想像一下聽一門完全陌生的外語,很難知道哪裡是一個詞的結束和另一個詞的開始。「寶寶語」較慢的語速和語句間較長的停頓,就像在語音流中加入了標點符號,幫助寶寶更容易地切分出獨立的詞彙 。


•促進詞彙增長:

 大量研究一致顯示,嬰兒期接觸「寶寶語」的數量和品質(尤其是在一對一的互動中)與其日後的詞彙量顯著相關 。甚至有研究透過對家長進行「寶寶語」技巧的指導,成功地提升了家長使用「寶寶語」的頻率,並顯著增加了寶寶在14個月和18個月時的詞彙量 。


•提升處理效率:

 「寶寶語」不僅僅是提供了更多的詞彙輸入,更重要的是,它似乎能訓練嬰兒更有效地處理語言訊息。研究發現,接觸更多「寶寶語」的嬰兒,在即時理解熟悉詞彙時反應更快 。這種提升的語言處理效率,被認為是促進詞彙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機制 。


換句話說,「寶寶語」不僅教給孩子詞彙,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成為更有效率的語言學習者,為未來的語言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合來看,「寶寶語」之所以有效,是透過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其獨特的聲學特徵 → 有效抓住注意力 → 增強相關大腦區域的活動與處理效率 → 讓語音區分和詞彙切分更容易 → 最終促進詞彙學習和整體溝通能力的發展。



⭐️重要提醒:聰明運用「寶寶語」的注意事項


雖然「寶寶語」是促進嬰幼兒語言發展的利器,但在使用上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以確保達到最佳效果,並避免可能的誤區。


‼️. 關於「疊字」的使用


在中文語境中,「寶寶語」常與「疊字」(如:吃飯飯、喝水水、車車)的使用聯繫在一起 。疊字詞因其音節簡單、重複性高,確實可能在早期更容易吸引寶寶注意,或作為暫時的語言鷹架 。有些觀點認為,適度、短暫地使用疊字,如同在句子中用螢光筆劃重點,可以幫助寶寶快速抓住關鍵詞 。


然而,過度或長期依賴疊字並不可取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掌握成人使用的、豐富且精確的詞彙和語法。「寶寶語」的核心優勢之一,正是它使用真實、正確的詞彙來為寶寶提供清晰的語言模型 。


如果過度使用疊字或自創的「寶寶話」,可能會限制寶寶接觸和學習更多樣、更準確的詞彙,甚至可能需要經歷「先學疊字、再學真詞」的額外步驟,反而增加了學習負擔 。


因此,建議家長:


1. 主要使用正確詞彙:

 以說「吃飯」、「喝水」、「汽車」為主。


2. 偶爾點綴疊字: 

如果發現疊字能短暫吸引注意力或幫助寶寶模仿發音,可以偶爾、策略性地使用,但要意識到這只是過渡。


3. 隨孩子成長減少:

 隨著孩子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提升,應逐漸完全轉換為使用標準詞彙。



‼️. 何時以及如何轉換為更複雜的語言


許多家長關心,「寶寶語」應該用到什麼時候?其實,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停止日期」 。這是一個漸進的、依據孩子發展而自然調整的過程 。


研究和觀察顯示,多數家長會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增強,自然而然地減少「寶寶語」中誇張的聲學特徵(如過高的音調、過慢的語速)。


關鍵在於觀察孩子的反應:


• 當孩子開始能理解更長的句子。

• 當孩子開始能說出雙詞短語或更長的句子。

• 當孩子似乎不再特別需要誇張語調來維持注意力時。


這時,家長可以:


⭕.逐漸減少誇張程度:

 語調可以趨於平緩,語速可以稍微加快,但仍保持清晰和互動性 。


⭕.增加語句複雜性:

 使用更長、包含更多從屬子句或不同語法結構的句子,持續提供略高於孩子當前水平的語言輸入,以刺激他們進一步學習 。


⭕.引入更豐富詞彙:

 持續擴充孩子的詞彙量,介紹同義詞、反義詞、更抽象的概念等 。


重要的是,即使減少了「寶寶語」的典型特徵,也要保持互動的溫暖、回應性和參與度。溝通的核心始終是連結與交流。


❌. 避免潛在的誤區


在使用「寶寶語」時,也應避免以下幾個潛在的陷阱:


• 過度簡化僵化: 

雖然初期簡化是必要的,但若長期停留在過於簡單的語句和詞彙,可能會限制孩子接觸更豐富語言模型的機會,阻礙其向更高階語言能力發展 。要記住,「寶寶語」應是動態調整的鷹架,而非一成不變的模式。


• 混淆有益與無益的「寶寶話」: 

再次強調,務必使用真實詞彙和正確語法。避免使用無意義的聲音、自創詞或錯誤語法,這些對學習是有害無益的 。


• 製造壓力和焦慮:

 每個孩子的發展步調都不同 。家長應專注於創造充滿愛、支持和樂趣的互動環境,而不是過度擔心孩子是否達到某個標準或強迫他們說話 。過度的糾正也可能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更好的方式是透過重述來溫和地示範正確說法 。


• 忽略孩子的反應:

 「寶寶語」的精髓在於互動和回應。如果只顧著單方面地「表演」媽媽語,而忽略了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注意力和反應,效果將大打折扣 。務必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溝通的參與者,而非被動的聽眾。


寶寶語不但可以為孩子提供的特定語言和社交養分,有效滋養發育中的大腦,更可以奠定未來學習的基礎 !  陪伴孩子走好語言學習的第一哩路喔 ! 


#兒童發展

#語言發展

#寶寶語

#媽媽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