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容毓醫師的同樂園: 牽著她的手,接住孩子的情緒 WFU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牽著她的手,接住孩子的情緒

 

作者:張容毓


大概是因為我所在的城鎮,沒有兒童心智科的夜診跟假日診。所以最近很常遇到青少年是來看行為或是情緒問題的。 昨晚夜診的最後一組病人是初診,臨時加掛又是最後一號。等了我一晚上,竟然是因為孩子出現割腕的行為來求助的。 雖然媽媽一開始是說有癲癇的家族史,想了解孩子的情緒問題是不是與癲癇有關 ? 再追問下去,媽媽突然掀開女兒的護腕 !
我看到密密麻麻的割痕,才知道原來問題跟一開始的陳述差很多啊!

當我順著檢查傷勢,在孩子同意的狀況下,牽著孩子的手問她 "怎麼了 ?" 
原本面無表情的孩子眼淚突然掉了下來。我知道孩子應該有很多情緒要抒發卻不知道該怎麼說。

花了四十分鐘,傾聽兩邊的陳述,核對雙方的感受,也和孩子討論抒發情緒的方法。

唉~希望我有稍稍接住家長和孩子的情緒吧? 但我也很老實地說明我的能力有限。
因為昨天是第一次見面,基本上和孩子無法建立甚麼信任關係。
雖然我可以解決關於癲癇方面的疑慮,還是建議她們能尋求心理師或心智科醫師協助。

下診後,我找了兩本青少年情緒的書來看,順便檢視一下自己有哪些做的好或沒做到的地方。
做了一些小筆記,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用不到。

參考資料:

書名: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作者:蔡宜芳諮商心理師
割腕的誘惑
孩子對事情的感覺   常常是不太能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
討論如何用其他方法抒發情緒
在孩子還沒有找到其他抒發情緒的方式之前,割腕非常容易復發
開明且願意陪伴的態度,對孩子有一定幫助,但需要時間
低自尊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被愛但又好渴望愛
和孩子晤談時的重點:
先同理孩子的感受
討論割腕前後的感覺
為什麼孩子會割腕?
1. 不知道用甚麼方式宣洩情緒,於是用割腕來抒發
2. 出於無聊或是好奇
3. 想被看見的孩子會割在手腕外側。這類的孩子可能有低自尊,愛與隸屬未獲得滿足
和孩子討論導致自傷的壓力源,對壓力的主觀感受
試著去了解孩子割腕背後的心理動機
告知孩子,保密原則的例外:傷害自己,傷害別人,違反法律。
當我們發覺孩子處於危險狀態時,是必須介入處理的。
面對自我傷害的孩子,評估孩子 的支持系統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問她,“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會跟誰說?”
不知道跟誰說的孩子可能愛與隸屬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如果孩子能說出她不知道要跟誰說,我們要肯定她,孩子有意願說出她的困境
通常父母得知孩子有自殘行為的感受是: 困惑,心疼,生氣,此時往往表現出來的是責備的姿態。
但是,割腕是孩子求救的呼聲:我的壓力大到不知道該怎麼辦?誰可以幫幫我?
父母可以試著傾聽孩子的想法且不批判
當父母開始同理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責備,也能幫助孩子的情緒找到出口

另外,也要區辨自傷和自殺的不同
自殺:
1. 感到絕望,自責,罪惡感或無價值感
2. 將自殺視為一種手段。用來控制或報復
自傷:
通常是情緒太滿,不知道如何宣洩
注意: 一旦孩子有自我傷害的狀況,一定要做自殺評估
鼓勵孩子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抒發情緒:找朋友聊天,聽音樂,騎腳踏車
替代方法: 用拳頭捶牆捶沙發{會感到痛但能降低傷害的程度}
撕紙,丟或捶玩偶
當孩子有割腕的行為時,家長老師怎麼做?
1. 了解自傷是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可以和孩子討論心情不好的替代方案
2. 用願意傾聽的態度陪伴孩子,若孩子不想談,讓孩子至少知道,如果他需要找人聊聊,父母永遠都在
3. 如果割腕的行為不會危及生命,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割腕的行為,因為責備無法減少孩子割腕的行為
4. 如果孩子自傷情況嚴重或有強烈自殺意念,建議就醫

書名: 我想陪你長大
作者:陳品皓心理師
青少年自我傷害的原因複雜,每次原因不見得相同,
除了某些如憂鬱,焦慮,藥物濫用或人格疾患等需要醫師心理師協助外,
其他自我傷害多半跟”衝突”有關,需要花時間還原孩子的內外狀態。
1. 跟自己的衝突: 能力,課業,表現,自我概念
2. 人際的衝突(包含感情)
3. 跟家人的衝突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衝突,造成孩子自我傷害的是”衝動”。
只要能找出情緒失控的原因,給予適量支持,基本上孩子有能力慢慢復原。

如何用好情緒支持孩子?
1. 表達你對這件事情的遺憾,同理
2. 表達你願意隨時開放的跟他聊,在他願意的前提下
3. 承認自己的有限
4. 不給予任何批評或過於正面的建議

當孩子說他覺得生命沒有意義的時候怎麼辦? 試著從另一個角度討論過去生命中曾經有熱切與投注的經驗。

協助孩子從正面經驗的回顧與生命意義的連結中,幫助孩子對生命或許有比較正面的看法。

自我傷害是一個非常複雜又牽涉到許多個人,家庭與環境的議題,要慎重處理。
身為大人,我們能做甚麼呢 ? 我們可以注意孩子生活中的線索。

當她出現食量改變,興趣降低,退縮,學業退步等狀況,就該多加留意。
如果觀察到任何線索,可以對孩子表達你觀察的現象,行為以及你的擔心。
你也可以直接詢問孩子是否有自我傷害的想法,計畫甚至行動?

直接詢問對方有沒有自我傷害的想法,這行為本身傳遞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關心
(這代表你想要跟對方有一種心理上的連結)
反而有助於降低自我傷害的發生率。

最後,一定要記住,尋求專業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協助,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